戏宝作魔毡 让新秀飞——访粤剧名伶尹飞燕

  • 公布日期

    20. 09. 2023

戏宝作魔毡 让新秀飞——访粤剧名伶尹飞燕
曾继贤Louis @香港文学馆「虚词无形」

 

曾几何时,五、六十年代粤剧是大众的流行娱乐,追看唐涤生的文字世界就如现代人追看基斯杜化・路兰的鬼斧神工,如今人们却认为粤剧渐渐式微。然而,香港八和会馆推出「粤剧新秀演出系列」已有十年之多,一直让年轻演员在二级历史建筑油麻地戏院踏台板,甚至与观众近距离互动,迄今演出近二百个剧目。最近八和筹备微系列「1950-1960经典粤剧戏宝欣赏」,挑选了四场折子戏于高山剧场演出,包括《双仙拜月亭》之〈抱石投江〉、《无情宝剑有情天》之〈琴箫怨〉,以及《燕归人未归》之〈别妻〉及〈团圆〉,而名伶尹飞燕担任首两场的艺术总监,执手相教新秀演员,永续传承粤剧戏宝。

 

新人担纲  不能只行行企企

本地粤剧界殿堂级花旦的「燕姐」尹飞燕,自她踏上台板,一挥衣袖已是六十年,此次选择〈抱石投江〉及〈琴箫怨〉为演出剧目。她说首先因为何非凡唱《双仙》深入民心的演绎,「他的感情和唱腔,每一件事都令观众很接受」,而《无情宝剑》更是家传户晓由林家声出演的经典作品。除此之外,也因为她曾与该剧的开山老倌交手,别具意义。两部折子戏固然经典,但也有别出心裁之处,尹飞燕认为坊间大多选段内地改编过的《双仙・抢伞》,好让生旦二人有所发挥,但她偏偏选〈抱石投江〉,「因为每一个演员都可以在这折大展身手」;纵观《无情宝剑》全剧,〈琴箫怨〉则是对演员的唱做技巧有最大发挥空间。她明暸每个演出机会对于演员的重要性:「我们希望给新人多一点演出机会,让观众看见。你叫他出来行行企企,其实你不是给他机会表演,只是给他机会出来站著而已。」

尹飞燕自2013年出任八和会馆「粤剧新秀演出系列」的艺术总监,她指出配合演员档期是一大难处,但以演员为本仍是她的宗旨:考虑到外型和特长,加上试镜甄选,展露他们的长处,然后藏拙,才度身订造出一场折子戏。一众新秀演员要演绎粤剧戏宝,想必「经典」二字为他们添加了不少压力,而尹飞燕总是对他们循循善诱:「毕竟有些不是正式演员,以他们的年资,以及他们生活忙碌,要抽空排戏也挺辛苦的,所以不能苛求他十全十美。但当他逐渐唱出一些曲来,做出一些表情来,慢慢进步,我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,对于我们总监来说已经很开心了。」 

旧戏新做,总是难以回避外界质疑:能否还原旧时面貌?尹飞燕明言不会执著还原老倌的唱腔,应该要让新秀演员发掘自己的声线,「很多时候他们在外有自己的师傅,或者他们会申请资助在外学唱,唱腔就靠那个师傅教他,我们总不能控制他的唱法。」但毕竟要引导新秀演员进入一个古典世界,尹飞燕作为前辈有她独特的一套:「我跟他们排戏,我先是讲解剧本的故事,分析每一个人物要做什么,当中有甚么感情,然后才讲『怎么唱』。」在响排阶段(即排戏的最后阶段,演员不化妆著戏服,配合乐器排练),尹飞燕更会写下新秀们要注意的地方,排练过后逐一解释,言传身教,倾囊相授。

念白最难  演戏不能顾住靓  

王国维说戏曲是「以歌舞演故事」,而粤剧的表演手法离不开「唱做念打」,尹飞燕曾拜音乐名家王粤生学习唱腔,以圆润明亮的子喉见称,当问及哪项对于一众新秀最难拿捏的时候,她认为是「念白」。所谓「千斤话白四两唱」,「从抑扬顿挫和句读,令观众听出你的语气和感情,继而触动落泪是最难的,有时唱也未必能让观众哭。」身段和武打或许可以很快得心应手,但念白除了需要配合音乐和节奏,更重要的是配合对白所蕴含的角色情绪。

于是,她给了「四功」以外的答案——感情。「因为新秀们很年轻,他们未有足够的人生阅历,或没有一些起跌,未必能透彻理解剧本中的悲惨和凄凉。加上有些演员放不开自己,很顾自己的仪容,于是很多细节遗漏了。」纵横台板多年,当年老倌们的演绎仍是历历在目,「以前的老倌做苦情戏,口水鼻涕都会流出来,观众却十分受落,那是因为当感情到达某点之后,那些都是人之常情,怎顾及得了仪容」,尹飞燕甚至即席扮演〈抱石投江〉中世隆捡拾黄金的情景,七情上面,足见千锤百炼的演技。


粤剧盛世木人巷

〈抱石投江〉过后,下月份上演的〈琴箫怨〉曲词极具文学性,优美典雅,戏剧矛盾尖锐,人物心理和情感立体丰富,好比《罗密欧与茱丽叶》,令人翘首以待。由八和学院出身的梁非同饰演花旦吕悼慈,尹飞燕亦于多年前出演此角,但她不希望观众将二人比较,「若要人似我,除非两个我」,就如她的演绎也不可能像「艺术旦后」陈好逑,当年只好用自己的演绎去「搭救」。故事讲述韦家与吕家血海深仇下的一对情侣,而〈琴箫怨〉正是情侣产生误会后,经过重重波折,萌生出难舍难离之情。如上文所述,尹飞燕认为剧中的感情部分最难处理,将会成为梁非同的一大考验。当然,熟悉《无情宝剑》的观众都深知此剧最难演的是桂玉嫦一角,要做到爱恨情仇纠缠于一身,爱不言表恨不隐藏,尹飞燕表示同样期待陈玉卿将会带来怎样的演出。这又令她想起在林家声戏班排戏的日子,「从我做第二花旦那十年,到我担当正印花旦,声哥教了我很多东西,他甚至会将旦角的做法设想好,所以我一有时间便捉住他来请教。」

尹飞燕见证过香港粤剧的盛世,自1960年代,先有林家声、陈好逑的「庆新声剧团」,后有任剑辉、白雪仙的「雏凤鸣剧团」,抬头望向台上星光熠熠,无不是唐涤生的文字世界。她不但是见证人,也身在盛世其中,早年在荔园游乐场演出,做了些古老排场的戏码,后来在启德游乐场作长期演出,每天做不同剧目,俗称打「木人巷」,到了七十年代初升任为正印花旦,至今「真的有一百多个剧本在脑子里」。

自八和会馆成功申请「油麻地戏院场地伙伴计划」,推出「粤剧新秀演出系列」,新秀们积极争取资助,也利用科技习戏。如今回望这个新秀摇篮,尹飞燕不禁感慨一番,「那时候我们学戏没有任何杂念,很纯粹。晚上向老倌偷师,翌日再把它做出来,我们都是这样熬过来,没有科技辅助,所以每样东西都只能放进脑子里,却十分实在地属于你自己。」

 

让我们怀未来粤剧的旧

粤剧作为传统艺术,很易令人感觉闷板、老掉牙,而尹飞燕近年演出不少新编名剧,如自导自演的《孝庄皇后》,早前亦担任「创意班主」彭美施作品新《胡不归》的艺术总监,重新改编旧作。这代表著粤剧剧本的生存现况,不但推陈出新,注入年轻气息,甚至可改编成喜剧风格,从而招徕新观众。尹飞燕表明相比重演旧作,新编剧目较为吸引,「它能给观众新的意念,始终旧戏做了几十年,人们也想看些新的布景、演绎、服装等等」,她也认为现在有足够的编剧家,加上政府愿意拨款资助粤剧界,不致出现以往缺乏新剧本、演出剧目不均等问题。

八和会馆向来致力于招揽新血,尹飞燕也在粤剧界建树良多,不遗余力推广粤剧文化,于是想起了以往的经验:「面对老一辈,做做《胡不归》便有很好的效果,因为是他们年代的戏,但向中小学生宣传的时候便需要多花心思,要选一些打戏较多,也可以很好地展现情节的剧目,如《三打白骨精》、《沉香劈山救母》去引起他们的兴趣。」

中国传统文化之中,粤剧尤其注重师承关系,虽然尹飞燕曾言不擅于词令和教学,但带领和指导新一辈演员总是义不容辞,「承先启后,薪火相传,已是我辈演员必需面对的问题了。」如今新秀羽翼渐丰,尹飞燕继续探索未知,务求创新,既自导自演,也出版书籍,为粤剧界筑一个更亮丽坚固的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