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〈琴箫怨〉缅怀音乐名家朱毅刚

  • 日期

    04. 09

    14. 09. 2025

  • 地点

    高山新翼演艺厅

简介

欧阳修〈阮郎归〉

南园春半踏青时,风和闻马嘶。青梅如豆柳如眉,日长蝴蝶飞。
花露重,草烟低,人家帘幕垂。秋千慵困解罗衣,画堂双燕归。

 

刘基〈眼儿媚〉

萋萋芳草小楼西,云压雁声低。两行疏柳,一丝残照,万点鸦栖。
春山碧树秋重绿,人在武陵溪。无情明月,有情归梦,同到幽闺。

 

以上两首宋词,与《无情宝剑有情天》的主题曲〈琴箫怨〉,有着极大关系。因为编剧徐子郎就是根据这两首词,摄取词藻精髓,融合故事情节、人物心理于其中,成就一出《罗密欧与茱丽叶》式的粤剧经典。作家潘步钊在《粤剧与中华文化》一书,亦赞同:「曲辞虽化用前人佳作,妙在剧作者自然巧用,不但未见斧凿痕迹,而且非常配合剧中人物情境性格,历来深受赞赏喜爱,粤剧与文学关系甚深,这可证明。」

 

根据林家声以前对传媒追忆,是他读完剧本后,主动要求编剧徐子郎在第一幕加上一首小曲,祈求达到丰富剧情,并且能够把握观众情绪的效果。〈琴箫怨〉的作曲人是朱毅刚 (1922 - 1981),徐子郎的曲词,加上朱毅刚的新曲,创造了一首经典小曲。「先词后谱」,这是其中一种创作新曲的方法,因为朱毅刚长久以来,与编剧家如唐涤生、李少芸、徐子郎等诸位,一向以这种方式合作。

 

徐子郎另一力作,善用李后主的词作,重铸在《凤阁恩仇未了情》之〈胡地蛮歌〉内,而朱毅刚创作旋律亦风行数十载,成为艺坛佳话。说起这支小曲,有一段小故事,麦炳荣的徒弟阮兆辉忆记,他师父从来不喜欢生圣人 (即新撰小曲),嘱咐他跟朱毅刚去学唱,学完后,才到师父厢位,唱给他听。所以第一个识唱〈胡地蛮歌〉的老倌,不是麦炳荣,是辉哥阮兆辉。

 

朱庆祥忆述大哥朱毅刚的强项就是创作长小曲,而此种工作是十分艰辛的。可是朱毅刚一晚就可以完成任务,能人所不能。难怪正印花旦凤凰女,当时也诧异,一晚完成的乐曲,会否是行货吗﹖事实证明〈胡地蛮歌〉一经传唱,人人琅琅上口,「一叶轻舟去,人隔万重山」成为街知巷闻的经典金曲。

 

朱毅刚原名朱致祥,是香港粤剧界著名音乐家,生于马来西亚槟城,父亲朱家乐是戏班乐师。朱毅刚和两个弟弟朱兆祥朱庆祥都是著名乐师,合称「朱氏三雄」,戏班中人有时称他为「大肠」或尊称他「大师」。有时在剧团人员名单上,会看到「朱大肠」三字,指的就是他。他们的姐姐朱秀英,亦是著名粤剧花旦和丑生。

 

他的艺术人生始于参与戏班锣鼓拍和。年轻时,初习传统排场锣鼓,对《六国大封相》的锣鼓和唱法了然于心,打下扎实的根基,他还转教两个弟弟。他尤其擅长吹奏色士风,旁及小提琴钢琴二弦三弦南胡古筝等乐器,通晓中西音律。历来参与的剧团,计有兴中华、利荣华、仙凤鸣、雏凤鸣、家宝、大龙凤、庆新声、颂新声、祝华年等。

 

《凤阁恩仇未了情》之〈胡地蛮歌〉,与《无情宝剑有情天》之〈琴箫怨〉,可称1960年代的新曲双璧,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,传唱多年。回顾一下,朱毅刚在创作上耐力惊人,《琵琶记》之〈雪里哀鸿〉,《牡丹亭惊梦》之〈杨妃步步娇〉,《西楼错梦》之〈巫山一段云〉,《再世红梅记》之〈墓门鬼泣〉、〈未生怨〉、〈霓裳羽衣十六拍〉(此曲谱名称由朱庆祥查证),《雷鸣金鼓战笳声》之〈踏雪骊歌〉,《龙凤争挂帅》之〈锦衣回〉,《三夕恩情廿载仇》之〈古人新咏〉等。就算没有曲词的乐曲,朱毅刚一样精心设计,绝对令观众享受﹗如《紫钗记》之〈花前遇侠〉谱写〈佛门钟鼓〉,又或者雏凤鸣之开场曲。

 

本年度「以旧带新」的形式:头两晚分别由文武生及正印花旦,带领新秀演出;第三晚则由新秀主演。请观众拭目以待,梁兆明与梁芷萁、温曜声与郑咏梅,及温曜声与梁芷萁,以不同组合演绎《无情宝剑有情天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