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〈琴簫怨〉緬懷音樂名家朱毅剛

  • 日期

    04. 09

    14. 09. 2025

  • 地點

    高山新翼演藝廳

簡介

歐陽修〈阮郎歸〉

南園春半踏青時,風和聞馬嘶。青梅如豆柳如眉,日長蝴蝶飛。
花露重,草煙低,人家簾幕垂。秋千慵困解羅衣,畫堂雙燕歸。

 

劉基〈眼兒媚〉

萋萋芳草小樓西,雲壓雁聲低。兩行疏柳,一絲殘照,萬點鴉棲。
春山碧樹秋重綠,人在武陵溪。無情明月,有情歸夢,同到幽閨。

 

以上兩首宋詞,與《無情寶劍有情天》的主題曲〈琴簫怨〉,有着極大關係。因為編劇徐子郎就是根據這兩首詞,攝取詞藻精髓,融合故事情節、人物心理於其中,成就一齣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式的粵劇經典。作家潘步釗在《粵劇與中華文化》一書,亦贊同:「曲辭雖化用前人佳作,妙在劇作者自然巧用,不但未見斧鑿痕跡,而且非常配合劇中人物情境性格,歷來深受讚賞喜愛,粵劇與文學關係甚深,這可證明。」

 

根據林家聲以前對傳媒追憶,是他讀完劇本後,主動要求編劇徐子郎在第一幕加上一首小曲,祈求達到豐富劇情,並且能夠把握觀眾情緒的效果。〈琴簫怨〉的作曲人是朱毅剛 (1922 - 1981),徐子郎的曲詞,加上朱毅剛的新曲,創造了一首經典小曲。「先詞後譜」,這是其中一種創作新曲的方法,因為朱毅剛長久以來,與編劇家如唐滌生、李少芸、徐子郎等諸位,一向以這種方式合作。

 

徐子郎另一力作,善用李後主的詞作,重鑄在《鳳閣恩仇未了情》之〈胡地蠻歌〉內,而朱毅剛創作旋律亦風行數十載,成為藝壇佳話。說起這支小曲,有一段小故事,麥炳榮的徒弟阮兆輝憶記,他師父從來不喜歡生聖人 (即新撰小曲),囑咐他跟朱毅剛去學唱,學完後,才到師父廂位,唱給他聽。所以第一個識唱〈胡地蠻歌〉的老倌,不是麥炳榮,是輝哥阮兆輝。

 

朱慶祥憶述大哥朱毅剛的強項就是創作長小曲,而此種工作是十分艱辛的。可是朱毅剛一晚就可以完成任務,能人所不能。難怪正印花旦鳳凰女,當時也詫異,一晚完成的樂曲,會否是行貨嗎﹖事實證明〈胡地蠻歌〉一經傳唱,人人琅琅上口,「一葉輕舟去,人隔萬重山」成為街知巷聞的經典金曲。

 

朱毅剛原名朱致祥,是香港粵劇界著名音樂家,生於馬來西亞檳城,父親朱家樂是戲班樂師。朱毅剛和兩個弟弟朱兆祥朱慶祥都是著名樂師,合稱「朱氏三雄」,戲班中人有時稱他為「大腸」或尊稱他「大師」。有時在劇團人員名單上,會看到「朱大腸」三字,指的就是他。他們的姐姐朱秀英,亦是著名粵劇花旦和丑生。

 

他的藝術人生始於參與戲班鑼鼓拍和。年輕時,初習傳統排場鑼鼓,對《六國大封相》的鑼鼓和唱法瞭然於心,打下紮實的根基,他還轉教兩個弟弟。他尤其擅長吹奏色士風,旁及小提琴鋼琴二弦三弦南胡古箏等樂器,通曉中西音律。歷來參與的劇團,計有興中華、利榮華、仙鳳鳴、雛鳳鳴、家寶、大龍鳳、慶新聲、頌新聲、祝華年等。

 

《鳳閣恩仇未了情》之〈胡地蠻歌〉,與《無情寶劍有情天》之〈琴簫怨〉,可稱1960年代的新曲雙璧,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,傳唱多年。回顧一下,朱毅剛在創作上耐力驚人,《琵琶記》之〈雪裏哀鴻〉,《牡丹亭驚夢》之〈楊妃步步嬌〉,《西樓錯夢》之〈巫山一段雲〉,《再世紅梅記》之〈墓門鬼泣〉、〈未生怨〉、〈霓裳羽衣十六拍〉(此曲譜名稱由朱慶祥查證),《雷鳴金鼓戰笳聲》之〈踏雪驪歌〉,《龍鳳爭掛帥》之〈錦衣回〉,《三夕恩情廿載仇》之〈古人新詠〉等。就算沒有曲詞的樂曲,朱毅剛一樣精心設計,絕對令觀眾享受﹗如《紫釵記》之〈花前遇俠〉譜寫〈佛門鐘鼓〉,又或者雛鳳鳴之開場曲。

 

本年度「以舊帶新」的形式:頭兩晚分別由文武生及正印花旦,帶領新秀演出;第三晚則由新秀主演。請觀眾拭目以待,梁兆明與梁芷萁、溫曜聲與鄭詠梅,及溫曜聲與梁芷萁,以不同組合演繹《無情寶劍有情天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