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賞文章:從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探索喜劇元素

  • 公佈日期

    19. 06. 2020

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是鳳求凰劇團於1965年新春的喜劇,勞鐸編劇,為深水埗街坊福利會演出。開山演員有麥炳榮、鳳凰女、黃千歲、英麗梨、譚蘭卿、白龍珠、高麗、陳玉郎等。

 

劇情講述奇女子喬丹鳳 (鳳凰女飾) 文武兼擅,與對門戴三姑 (譚蘭卿飾) 每生齟齬,以致勢成水火。淮南侯張仲墀 (麥炳榮飾) 幼年失母,出榜訪尋,三姑認為有機可乘,假冒為其母,仲墀亦不發覺。仲墀曾與司馬焦桐 (英麗梨飾) 指腹為婚,但與焦桐之兄司馬劍琴 (黃千歲飾) 一向不和,以致婚事不提。焦桐亦與一王陵公子密戀,聽聞仲墀登門議親,便向丹鳳求救。丹鳳義不容辭,願意替代焦桐與仲墀相見,計劃迫他退婚。

 

誰知丹鳳和仲墀會面,頓生情愫。三姑知丹鳳是替身,原想揭發她,而三姑本身亦是假冒者,亦無可奈何,雙方針鋒相對,互相阻撓,不歡而散。玄宗在殿上選帥,原來帝主就是焦桐情郎,故宣丹鳳晉見,見她精通韜略,決委她掛帥平遼。仲墀不服,私自出戰,被遼將金兀志仁打敗,幸得丹鳳駕舟相救,大獲全勝。

 

唯利是圖、爾虞我詐的辛辣對白,在喜劇中,屢屢出現。這些戲場之間的節奏、演員爆肚的拿掐,必須講求各位演員的功力和默契。希望藉此次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的導賞,靜索一下粵劇喜劇的元素。

 

 

(一) 無丑不成戲

戲行常說:「無丑不成戲」,丑角可說是戲曲不可或缺的催化劑,可以調劑戲的悲喜冷熱。喜劇中丑角,卻能透視市井小民的辛酸無奈,在滑稽惹笑的表演中,突顯對世道荒涼的詼諧諷刺。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的戴三姑,正正是市井之流,為了貪圖利祿,施展渾身解數,去魚目混珠,冒充淮南侯之母。

 

丑行代表人物的梁醒波、譚蘭卿,堪稱為喜劇中的絕妙配搭。他們一同場就會火花四起,笑彈高飛。最經典當然是《鳳閣恩仇未了情》,他們雖然是配角,卻甚為搶鏡。特別是梁醒波以英文譯番書,讀到笑話百出。及後紅鸞郡主和假郡主,洞房雙產子,譚蘭卿被逼認作產子之人,引發一場惹笑公堂大審戲,也是令人捧腹難忘。

 

(二) 錯摸式愛情

 

冒認身分,令到角色之間引出重重誤會,中西戲劇都經常採用,如莎士比亞《第十二夜》、王爾德《不可兒戲》等。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都有此項元素,戴三姑冒認淮南侯之母,而喬丹鳳則冒充司馬焦桐。兩人冒名頂替,不許互相揭穿底細,雙方有所顧忌,故出現啞子吃黃蓮,令人不禁失笑。男主角以為戀上指腹為婚的對象,卻原來是一位替身。

 

唐滌生的《艷女情顛假玉郎》也運用孿生妹妹,冒認兄長,而引起連篇趣事。李少芸編寫《紅鸞喜》也是運用誤認身分,鳳陽才女柳紅鸞向大世子公子宏求助。巧逢二世子公子塵在御園中彈琴,二人琴音定情。可惜因緣錯會,紅鸞誤認情人為大世子,公子塵又將紅鸞紅蓮姐妹身分錯認。結果錯配鴛鴦,並且在宮廷鬥爭中,引起軒然大波。

 

(三) 大團圓結局

 

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的尾場,玄宗親審,三姑揭穿眾人冒名之事。玄宗宣召各方證人作供,令三姑認回失散之夫金兀志仁及女兒丹鳳。最終玄宗封焦桐為后,賜仲墀與丹鳳聯婚,兩對有情人終於覓得歸宿。

 

另一粵劇《獅吼記》描寫書生陳季常懼怕妻子柳玉娥的故事,出自「河東獅吼」典故。故事輕鬆俏皮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剖析夫妻相處之道。結尾也是以大團圓手法,安排陳季常和柳玉娥,言歸於好;皇帝與皇后也賜蘇東坡和琴操成婚。

 

 

總的來說,編演喜劇不單只娛樂大眾,更可提升為一種對人性和現實的批判。也有人提出喜劇的另一個功能,是盡情揭示社會的不公,用嬉笑怒罵來面對人生的荒謬。戲曲語言,自古而來,都有要求講究。清代戲曲家李漁認為「深而出之以淺」。近代作家吳梅則指出「雅則宜淺顯,俗則宜蘊藉」。詼諧諷刺中不見低俗,是喜劇的上乘之品,若然功成,就可讓觀眾走出劇場後,思潮起伏,再三回味。

 

本年度「粵劇新秀演出系列」,除了由擅演喜劇的藝術總監龍貫天先生特意為觀眾挑選《金鳳銀龍迎新歲》及《搶新娘》作為開幕週劇目,亦將陸續上演另外幾齣經典喜劇,敬請拭目以待!

 

撰文:岳清